找到相关内容146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王恩洋: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论(2)

    经而生信心者也。如感人之德者,说粉骨碎身亦难图报。恶人之恶者,说滔天之恶罪不容诛,情真理亦真。然粉骨碎身既难图报,即不更问其何以报。罪不容诛,即不更问何以治其罪也。  须菩提,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4665412.html
  • 金刚经札记(2)

    众生垂范作佛的出世度生本怀,其老婆心切之良苦实是感人泪下。诚然,此经可谓是十方诸佛下度众生之模范,九界众生上成佛道之准绳,人人本有,个个不无。只因我等在迷,累烦如来往返宣说。今仅依经文,将如来宣说此经的...

    曲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2265508.html
  • 天台宗史略(二)

    安居,与众共修。  开皇十二年(五九二)八月,再至南岳,路过岳州,受刺史王宣武及学士昙犍等请求,讲金光明经流水品,据说,竟使一州五县渔民猎户,感激泣泪,改业从农,可见大师德望之高,感人之深也。  开皇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365540.html
  • 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导读

    念佛必定见佛  1、暂忆力弱难敌散乱  十力如来,怜念众生。如母忆子。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?  先喻单忆有离。此母子喻。最为亲切。  此喻最足感人,母之于子,不择优劣,一旦远离,无不忆念。如唐诗:“慈母手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1865570.html
  • 略论弥勒、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

    》中说:夫如来应物,凡有三焉:一者见身,放光动地;二者正法,如佛在世;三者像教,仿佛仪轨。仿佛仪轨,应今人情;人情感像,孰为见哉?⑦  像教的作用在于显示佛(包括未来佛) 的精神,产生感人的力量。所以...

    普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20065682.html
  • 中国禅学的发展(下)

    死了,在生时似乎是不理他,死后他们的徒子徒孙,眼见他声名日大,而且绘出图像来宣传他所造作的楞伽宗法统史,公开地攻击北宗法统,说来动听感人,于是普寂一派人只好利用政治势力来压迫神会。753年(天宝十二年)...

    胡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1265787.html
  • 摩诃迦叶在禅思想史上的意义——以拈花微笑等公案为中心

    教外别传的传法风格  在拈花微笑公案中,传统的传授形式,被升华为一幅艺术化的图景,亲切之至,感人之至:“世尊拈花,迦叶微笑。亲切亲切,省要省要。”“教外全提号别传,饮光闭目笑无言。可怜十万灵山众,不荐...

    明 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3466819.html
  • 以囹圄为道场——佛光山监狱教化的理念与成果

    一次的报恩庆生法会等等,主其事的佛光人也都将仪式赋予现代的意义,既没有僵硬的教条,也不标榜玄奇灵异,只有如沭春风般亲切感人的气氛,让人自然而然生起向善慕道之心。  其他像徵文比赛、歌唱比赛、戏剧比赛...,都要持续学习,找回自己,净化心灵,以迈向光明前途。」他们将受刑人当成是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,将心比心,同喜同悲,进发出许多感人的火花。其中一名廖姓受刑人因自焚并波及两名子女而娜铛入狱,服刑4年间都在学...

    浅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3467034.html
  • 评介《中国佛教》第二辑

    自净其心中韬光养晦,常行普敬的精神,发起四弘誓愿之大乘菩萨慈悲精神,特别深切感人,笔者以为有下列四项具体的生活实践的启示:  1、佛法的实践,即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每一个生命现场的当下,没有型式的差别,...

    邱德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0667232.html
  • 评新唯识论者之思想

    圣智必不外于人情,乃能共其忧乐,同其好恶,而且能觉人之所不能觉,感人之所未及感,而为之除奸慝,防未然。使为恶者必不逃于典刑,为善者必不屈于微贱。举直措诸枉,能使枉者直。伐暴救民,移风易俗,然后天下平定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0767233.html